中文字幕一本到无线,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日本不无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аv天堂无码

記者專欄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新聞 > 正文

跟新冠病毒“賽跑” 他要讓機器人完成核酸檢測

2022-05-09 13:30 來源:科技日報

  經常學生們還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時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別怕失敗、摔跟頭,你要首先承認不行,才有可能行。

  趙志軍 寧夏臨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組長

  接受采訪的兩個小時,寧夏臨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組長趙志軍,總要不時看看微信。

  “不好意思,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得隨時了解標本分派情況,并快速組織安排檢測。”趙志軍又總結式地補充一句,“現在要論嚴格管理,我覺得除了部隊就數醫療機構了,只要有情況,隨時準備出發。”

  自2020年1月24日凌晨寧夏發出第一份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以來,截至2022年4月28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醫學實驗中心分子診斷組已檢測核酸樣本106萬管。趙志軍便是這個團隊的“主心骨”。

  “殫精竭慮”是44歲的趙志軍對過去兩年的總結,他兩鬢的白發記下了每個艱難的檢測日夜。

  近日,趙志軍被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面對榮譽,他神情依舊凝重:“新冠病毒太‘狡猾’了,現在還不是能喘口氣的時候。”

  “每天都面臨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趙志軍走路很快。這也難怪,坐鎮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應急篩查的“前哨崗”,嚴峻的形勢容不得他慢條斯理。

  2020年初建立快速檢測體系和應急處置預案的情景,趙志軍至今記憶猶新。

  “為啥叫新冠病毒?就是因為它是新的冠狀病毒,它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它到底會不會傳染、怎么傳染,最開始沒人清楚。”趙志軍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由于防護物資匱乏,連檢測人員的防護服和N95口罩有一部分都是社會捐贈的,但這其中有一些物資并不一定符合醫療衛生防護標準,還需要靠專業理論和以往的防護經驗來發現其中潛在的生物安全風險。“那段時間,實驗室出現污染的情況時有發生,必須要考慮優化核酸檢測流程并規范操作技術要領。”趙志軍回憶道。

  然而,彼時大家所理解的防范,僅僅是如何正確穿脫防護服。

  參照診療指南、依靠自身經驗,趙志軍帶領分子診斷組在標本接收、病毒滅活、自動化核酸提取、擴增檢驗及報告發放等方面進行反復研究,探索建立起了生物安全實驗室操作規范。此外,他們還與時俱進,根據國家政策和疫情發展形勢不斷提高檢測能力。

  “自第一份核酸檢測報告發出后,我們每天都面臨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趙志軍感慨道,“在初期,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兩眼一抹黑、深一腳淺一腳。”

  在指導小組成員前,趙志軍要先自學,自己摸索出操作要領,然后再傳授給他人。為了保證實驗室不停工,他琢磨出許多獨到經驗,諸如針對實驗室核酸污染問題,將實驗室劃分為14個監測區域,同時建立通風系統以快速消除核酸污染。他還把實操“妙招兒”貼在辦公室玻璃上,很快就鋪滿了整面墻。

  同時,作為分子診斷組組長,趙志軍還要協助科室主任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應急篩查方案、技術流程和質量體系文件的撰寫,處置各種應急突發狀況。

  疫情之初,由于送檢標本量極大,分子診斷組成員每天早晨7點半交接班,次日凌晨三四點回家,取下口罩,他們臉上都是深深的勒痕。

  后來,實驗室升級為國家第八片區公共檢測實驗室之一,實行24小時工作制,這種高強度工作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想起最初那些并肩作戰的日子,趙志軍最想感謝的,是他的團隊。“接下任務后,12名組員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平均每天工作14個小時,沒有一句怨言。”他感慨道。

  “把所有經驗都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分享”

  在這場抗疫阻擊戰中,快速、準確的檢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2020年9月,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分子實驗室改造升級項目獲得自治區衛健委批準。截至目前,實驗室已符合全送新風系統的P2+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具有兩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擁有二代測序、一代測序和熒光定量PCR儀等設備,能夠完成日檢萬例、分型鑒定和快速檢測等任務要求。

  科學防疫,核酸檢測打了“頭陣”,趙志軍覺得肩上的擔子很重。鑒于疫情時有發生,必須要儲備充足的檢驗人才,自2021年以來,他帶領技術骨干在醫學實驗中心展開技術培訓。讓他欣慰的是,如今已有65人具備新冠核酸檢測證,兩人能夠和他一樣完全具備獨立分析判斷和應急處置的能力。

  “我把所有經驗都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分享,只希望他們能在協助新冠疫情篩查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趙志軍說。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量大并需要值夜班,趙志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針對如何解放勞動力,他萌生了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代替人工的想法。

  2020年,趙志軍承擔了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2019-nCoV快速診斷技術與互聯網+AI預防控制體系的研究》項目,取得了多項科技應用成果,如“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標準”的草案、“疫情篩查+預檢分診系統的開發與應用”“PCR擴增空間的理論化和實踐”等。

  特別是在“智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標準”項目中,趙志軍利用機器人自動化實驗室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受到全國實驗室儀器及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26)相關負責人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并建議其進一步修訂為“智能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技術標準”,于是他帶領團隊成員再次展開攻堅。

  自從接下這項工作,趙志軍周末便很少休息,“只要有時間,頭腦也清醒,就在琢磨到底怎么弄”。“制定國家標準,是要給全國帶頭,一絲一毫的閃失都不能有。”他說。

  “生命有限但學習一定是無限的”

  一場疫情,讓久居幕后的檢測工作站到了“C位”,也讓趙志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自疫情暴發以來,他和團隊就因抗疫突出表現獲得了單位的肯定和社會的贊譽。

  其實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前,趙志軍與感染性疾病的“斗爭”就已開始。

  早在2018年,他就主持寧夏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始了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平臺的血流感染病原菌早期精準診斷、實時動態報告和臨床應用的研究。

  在該項目結題時,趙志軍已開發出血流感染病原體診斷的新型技術體系,即“聲微流控捕獲血液病原體(細菌)+高通量測序診斷PANEL+熒光藥敏技術”。這項成果正在進行進一步臨床驗證和轉化前研究。

  這些成果的取得與趙志軍愛學習、勤思考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趙志軍自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微生物學專業,但他從不覺得自己聰明。“我每一個單項都不比別人強,笨鳥先飛吧,綜合起來可能會稍微好一點。”他說。

  “生命有限但學習一定是無限的,不學習分分鐘就被淘汰了。”趙志軍特愛買書,除了專業書籍,還涉獵很多理論和思維拓展類書籍,如《基因傳》《槍炮、病菌與鋼鐵》《上帝的手術刀》《生命的未來》都是他的心頭好。有時,下班了他愿意在辦公室看會兒書再離開,他也因此成了待在科研樓里時間最長的人。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個人成長,更離不開環境熏陶和平臺支撐。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推出了各種政策激勵員工研發創新成果,趙志軍說,正是在這種創新環境中自己漸漸成長。

  他所在的寧夏臨床病原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在寧夏科技廳和依托單位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的支持下,形成了臨床病原微生物耐藥分子流行病學及耐藥機制研究等3個研究方向,共獲得各類科研項目122項,發表學術論文182篇,為寧夏臨床病原微生物耐藥性快速檢測和診斷提供了技術支撐,并率先在自治區內提出了“細菌耐藥三級防控體系”的概念。

  作為該實驗室副主任,趙志軍在自我精進的同時,也培養了大量研究生和科研骨干。

  他很喜歡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和團隊成員、學生歸納總結科學問題,然后通過現有技術手段或醫工融合技術開展研究,以獲得一些創新性成果或結論。

  “經常學生們還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時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氣,別怕失敗、摔跟頭,你要首先承認不行,才有可能行。”趙志軍說。記者 王迎霞

(責任編輯:支艷蓉)

友情鏈接:

跟新冠病毒“賽跑” 他要讓機器人完成核酸檢測

2022-05-09 13:30 來源:科技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