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萬年前 現代黃河水系開始形成
科技日報訊 (記者頡滿斌)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了解到,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的協調和部署下,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貌演化與新生代環境研究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等單位聯合,在三門峽盆地中心實施了環境鉆探,并開展了合作研究,從而獲取了黃河貫通三門峽歷史的完整巖芯記錄。團隊通過與盆地邊緣露頭剖面的對比,明確了首次出現的巖芯108米處河道沉積物,是黃河在三門峽地區留下的最老印跡。
相關研究結果于近日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不僅明確了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代,還為研究世界大江大河的形成演化歷史與水系發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門峽是連接黃河中游和下游的咽喉地帶,在黃河水系形成演化研究中占據著關鍵地位。過去,中外科學家主要圍繞三門峽盆地及周邊地區的露頭剖面開展研究。但由于晚新生界地層出露不連續,研究剖面往往由多個相距數公里的短剖面拼接而成。加之地質構造復雜、植被覆蓋度高、地層風化嚴重,在剖面對接、沉積相劃分、年代測定等方面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上述因素,導致研究者們對于現代黃河水系的形成時間產生了認識分歧。
綜合新開展的地貌分析證據、潘保田教授團隊發表的系列黃河中游黃河階地證據、近年來發表的邊緣海沉積等證據,研究團隊提出:現代黃河水系在125萬年前開始形成,中更新世全球氣候轉型期海平面的加速降低,對其形成有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歐云海)